透視東莞鎮域經濟|松山湖:下好原始創新“先手棋”,壹座科學城的強勢掘起

发布时间:2023-04-19 14:44:19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 東莞報道

  4月19日,全國腦科學與類腦技術的頂尖科學家、學界泰鬥與科技“後浪”們將齊聚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圍繞“腦科學與類腦技術”主題及交叉性、前瞻性和綜合性科學問題,展開壹場強強對話,已有包括近60名院士專家在內的國內相關領域數百名科技工作者確認參會。

  當前,新壹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基礎研究轉化周期大大縮短。在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的大背景下,作為後起之秀的松山湖科學會議,對標香山科學會議、雁棲湖會議,明確聚焦前沿科學,推動科技與產業結合發展。

  近年來,松山湖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壹張特色名片。而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松山湖科學城,在國家大科學裝置和高端創新平臺不斷落地下,加速匯聚著全球頂尖創新資源,孕育著壹個又壹個創新成果。

  2022年,松山湖高新區GDP比上年增長5%,總量全市第二,增速全市第壹;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7%,總量位居全市第1名,充分彰顯東莞穩經濟“壓艙石”作用。2023年,松山湖提出全年GDP增長預期為6.5%。

  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為定位的松山湖科學城,已是東莞競逐新壹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最大“助推器”,也是東莞參與“萬億俱樂部”競爭的主要創新引擎。

  東莞先進制造“進化”引擎

  嶺南三月,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生產制造中心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正式動工,項目投資達80億元,預計年產值約100億元。作為壹匹行業黑馬,這家主要從事碳化矽 ( SiC ) 外延晶片研發制造的東莞半導體企業,還在今年二月順利拿到12億元B輪融資,估值接近130億元,成功躋身半導體獨角獸公司行列。

  天域半導體是松山湖先進制造業的新興代表,代表東莞參與著全國新壹代信息技術領域的角逐。

  縱觀世界各國城市興衰,產業壯大是城市掘起的命脈。開年至今,全國上下拉開奮力“拼經濟”的序幕。各地堅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高端制造,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對制造業大市東莞而言,發展先進制造是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重頭戲,而松山湖則是關鍵所在。作為東莞先進制造的龍頭,松山湖正以先進制造業高度集聚態勢,構建起多元融合、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全市產業轉型。

  發展至今,松山湖已培育出千億級規模的新壹代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及智能裝備制造以及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穩步起勢,不斷提速。

  去年,松山湖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近130億元,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增速分別達到27%、22%、16%。

  松山湖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委員黃鏡銓表示,目前,新壹代信息技術產業已成松山湖支柱產業,華為終端、華貝電子等頭部企業集聚,在通訊設備、智能終端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生物產業基地形成生物制藥、醫療器械、體外診斷等多條產業鏈。智能制造產業基地覆蓋高端裝備制造、機器人本體制造及研發設計等領域。

  來到擁有2.7平方公裏的松山湖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菲鵬生物、紅珊瑚藥業、東陽光藥業、三生制藥等壹批生物醫藥企業正在加速壯大,壹個具有原始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產業核心“生態圈”毅然掘起。

  走進三生制藥松山湖生物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現場,壹期細胞培養室裏的細胞正進行自動化培養,通過應用程序,相關參數可直接來到研發人員手上。

  “今年,三生制藥松山湖基地將實現從建設到商業化生產的關鍵轉變。”三生制藥運營保障總監吳多強表示,作為企業在華南的重要戰略布局基地,該項目業務主要集中在重組蛋白/多肽、質粒、mRNA、腺相關病毒、慢病毒、細胞治療產品等領域。吳多強介紹,松山湖生產基地兼具較高水平的GMP和自動化程度,走在行業前列。達產後,預計整體產能1億支註射液/年。5年內將實現年產值超10億元。

  發展至今,松山湖已擁有各類經營主體約1.5萬家,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193家(其中千億元企業1家,百億元企業7家,十億元企業2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3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35家,上市企業及上市後備企業55家。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比39.7%,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86.1%。

  從“0到1”的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落地

  “在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移的死亡谷上架壹座鐵索橋。”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墻上,這壹行標識特別醒目。

  在松山湖科學城,大科學裝置並不是孤立的“奇觀”,而是壹套從基礎研究到運行隊伍,再到產業衍生的長鏈條、全鏈條。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黃學傑介紹,目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已累計孵化了42家產業化公司,11家重點產業化公司預估值達21億元。

image.png

  依托大科學裝置,目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正在形成大科學裝置與前沿技術攻關鏈式協同,為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提供支撐,催生更多從“0到1”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落地。

  迄今為止,松山湖已與北大、清華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30家,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約640家,R&D投入強度達15.28%。在引領大灣區基礎與應用研究、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孵化企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國家批復同意以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為主體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定位為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松山湖成為全國第4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重要組成部分,使東莞補強了長期以來在原始創新上的短板,也成為大灣區“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重要“雨林”。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大科學裝置的帶動下,各類高端創新要素不斷湧入,松山湖多年的“科創種子”破土發芽,進入創新成果的“密集收獲期”。

  年初,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譜儀展開帶束調試,該譜儀設備研制與安裝成功,將為解決材料與裝備制造領域的系列重大科學問題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任陳延偉表示,近年來,中國散裂中子源幾年的科學產出裏,有四分之壹是大灣區用戶,為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頭動能。“未來二期工程項目主要建設11臺中子譜儀和實驗終端,提升加速器和靶站的束流功率。項目建成後,散裂中子源的綜合性能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未來還將繼續向科學未知領域發起沖擊,支撐企業自主創新和制造業當家。”

  科技創新永遠無法孤立存在,其成果要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將科技創新轉化成產品或者技術服務產業,創新才更有價值。

  目前,針對科創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松山湖圍繞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等科技創新全鏈條與全要素,搭建起“1+N”科技計劃體系,以系列科技政策深化創新鏈條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大力激勵源頭創新、支持企業研發實力提升、多維度促進成果轉化、梯隊化培育科技企業。

  以材料實驗室為例看松山湖科創轉化模式。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產業高速發展和競爭激烈當下,2023年,材料實驗室將基於已完成中試的電極材料新技術啟動建設新材料和1GWh新壹代電池示範工廠和創新社區,吸引鋰電池產業鏈頭部企業和車企將其產品研究院落地創新社區共同研發,快速突破新材料電池量產關,以新壹代電池技術支持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產業的高質量和大規模發展。

  走向全球化國際創新區

  作為全國高新區的“後起之秀”,20年來,松山湖完成了自身的蝶變。但來到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上,松山湖在產業結構優化、新興產業培育方面仍然面臨著壹系列競爭和挑戰。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陶鋒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下壹步,松山湖在招商引資和企業培育方面,應該大力招引和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小巨人”企業,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補短板。另壹方面,松山湖科學城要跟園區產業緊密聯動起來,圍繞產業鏈部署科創鏈條。

  松山湖提出,2023年要繼續完善新壹代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數字經濟等配套政策措施,同時以龍頭企業為牽引,瞄準智能終端、集成電路、通訊設備等產業,持續完善壯大現代電子信息產業體系。此外,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以及智能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優質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基礎力量。今年,松山湖將持續加大對園區中小企業的培育,除建立完善瞪羚企業、準獨角獸企業等企業培育庫,持續挖掘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外,還聚焦園區產值2000萬元—40000萬元的企業,從試點培育機制、科技、金融、人才、市場開拓、空間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通過壹批中小企業的倍增發展,提升園區經濟發展韌性。

  當前,松山湖從業人員有20多萬人,擁有各類國際級人才84名,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94名,博士工作站25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1家,形成了頂尖科學家—科技研發人才—應用型人才的人才梯隊。

  在陶鋒看來,園區配套要進壹步發展,才能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人才的引進,不僅僅依靠科創吸引,園區內的社會服務、公共服務、商業性服務等配套和營商環境需要協同發展。”

  新的壹年,松山湖將著力強化人才載體建設,以打造國際化功能聚合、在岸與離岸相結合的國際社區為目標推進建設松山湖國際人才港。

  而隨著香港城市大學(東莞)與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啟動招生,松山湖人才吸引困境或將迎來新解法。但從長期看,如何讓人才持續成為松山湖飛躍的最大動能,打造大灣區人才高地,仍是松山湖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另壹方面,值得註意的是,截至去年9月,我國高新區總數已達173家。近年來,全國高新區在高水平創新資源、高成長企業、高端產業以及科技創新領域,將展開更大能級的競爭態勢,各地高新區對城市的引擎帶動作用不斷提升。

  陶鋒表示,作為國家第四座科學城重要組成部分,松山湖實際上擁有很高的起點。同時,背靠東莞的產業鏈和土地空間、大灣區深度建設,園區後發優勢十分明顯。未來,松山湖如若能極大發揮和利用大灣區內,以廣深科創走廊為主的產業配套和科創協同優勢,疊加壹系列政策利好,松山湖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興產業發源地、創新人才集聚地便擁有了巨大發揮空間。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鄭康喜 編輯:於長洹)

來源:南方財經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條:院士齊聚松山湖背後,東莞源頭創新有多強?  下一條:癌癥治療利器!全省首個BNCT治療中心在東莞建成!